第614章 解答(1 / 2)

永历四年 张维卿 2299 字 2天前

新军有新军的强大之处,但是新军也有着新军必然的弊病所在。陈文对于耍些阴谋诡计来削弱新军兴致缺缺,他坚信的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唯有最大化的实现江浙明军的强大,才是彻底消灭满清的必由之路。

吴三桂在渭南遭逢惨败的消息陆陆续续的传来,新军大获全胜,继而不战而下西安,吴三桂带着残兵败将仓皇而逃,一时间也不知所踪。但是,为了安抚参战八旗军的军心、替陕西西安右翼四旗复仇以及震慑陕西地面的汉人,清军先后在渭南县和西安府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杀。

渭南县城里的百姓尽数被杀,生还者不过是个位数字;西安府城稍微还好一些,由于距离够远,再加上满城被屠,府城里的百姓对于清军的报复有了一个预估,所以在吴三桂出征后就大量逃亡乡间,等到惨败的消息传回,更是倾城而出,以至于清军只能靠着屠杀周边乡镇的百姓以及一把大火焚毁了这座历史名城来泄愤。

从陕西到南京,相隔数千里之遥,抛开军情司的汇报,最快的还是河南的一些地方文武。只不过,比之此前吴三桂反正和更早的时候,专程派人前来送信的文武官员已经很是少了一批了——大抵是新军的强悍战斗力把他们吓到了,已经不太敢把宝全部压在陈文这边了。

“这群狗娘养的墙头草,迟早收拾了他们。”

话一出口,郑奇便意识到了有些失言,连忙拜倒,口称死罪。陈文对此倒也不以为意,一句带过就转到了今天他将郑奇和小野一郎这二人传来的原因上面。

“朝鲜那边详情,可是调查清楚了?”

“回大王的话,已然调查清楚。”

“那就说说吧。”

这时代没有无线电,没有网络,更没有什么影音资料,消息靠着人们口口相传,真实性随着经过越多人的口舌往往就变得越加的偏离真相。陈文倒是不怕那几个朝鲜流亡官员胡说八道,因为任他们怎么说,陈文都是要先弄明白真实情况再作决断的。

“回大王的话,末将奉命前往日本和朝鲜打探情况,朝鲜现在确实已经被鞑子灭国了,而且朝鲜国内也没有爆发太激烈的起义,有限的一些也都是小打小闹,根本不成气候。去年有过两次,鞑子甚至连那些驻防大城市的驻军都没有派去,只让那些邦子就镇压了下来。”

“果然如此啊。”

那一次召见过后,那几个朝鲜流亡官员也求见过几次,报上了一些与他们有联络的义军的情况,并且表示一旦王师开进朝鲜,这些朝鲜义士可以成为王师助力云云。

这些家伙一次次在齐王府里慷慨陈词,说的有来道去的,可惜陈文是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会相信的。

壬辰战争,不是明军越过鸭绿江,朝鲜早就被日本灭国了,抵抗的也不是没有,但却绝大多数都是些废物,唯独出了个李舜臣,倒是被后世的那个半岛民族吹得天上有地上无,甚至就连对朝鲜有再造之恩的明军也被他们极力丑化,因为不这样做根本没办法凸显出他们的那位英雄在壬辰战争中的卑微作用。

就算是后世,日本殖民朝鲜,朝鲜人的抗日烈度也低得可笑,反倒是更加踊跃的加入日军。像是那几个朝鲜官员所说的什么各地已然烽火四起,鞑子在朝鲜损失惨重,差的只是王师的致命一击云云,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陈文是不会相信。

当然,设身处地,亡国之臣竭力救亡,哪怕是利用欺骗的手段来求取到大国的助力,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他又不是朝鲜人,自然还是要顾着江浙明军自身的利益,总是要分得清轻重缓急才是。

“末将前往朝鲜,小野则在日本搜集在日朝鲜人的情报。现在得到的情报汇总表明,鞑子在完成对朝鲜的灭国之战后,很快就建立起了对朝鲜的统治。”

“早期,鞑子借着反清拥明的罪名,杀了一大批朝鲜朝臣,将宗室也都押到了京城,威吓住了文武两班的余下之人,没了领头的,朝鲜人也就闹不起来了。接下来的日子,靠着给招募来的蒙古驻军和邦子分地,以及组建所谓高丽八旗和开科取士,朝鲜一国就轻而易举的变成了鞑子的两个行省,根本没费什么气力。”

所谓邦子,即是朝鲜的贱民阶级,中国明清以来乃至后世的那个高丽棒子的蔑称也是从朝鲜向中国派出的使者的那些贱民仆从身上来的。

对于朝鲜人是个什么尿性,陈文早有预料,听了郑奇的粗略讲述,他对朝鲜的现状也有了一个基本上的了解。细节的东西在情报汇总里有,陈文在召见他们前来之前也详细的看过了,有几个问题却还是要向他们做出问询的。

“本王看过报告,鞑子在朝鲜没有竭泽而渔,反倒是用了类似于汉地的统治方式。本王记得那个朝鲜官员说过,朝鲜一年的岁入只有二十万石,鞑子这么统治,如何补充江南丢失后的漕粮断绝问题?”

八旗从满清入关之后就已然是趴在华夏这棵参天大树上吸食营养的蛀虫,现在满清对八旗的优待还没有后世那么夸张,但是漕粮断绝,八旗军的粮草也会成为问题。满清此前进攻朝鲜,为的就是重新获取一片产粮区。奈何江南区可不是江南,就凭这点儿岁入,满清还没有竭泽而渔,实在是奇怪得紧。

“回大王的话,朝鲜的粮食产量其实没有那么少,都是那些东西两班的文武大肆兼并普通百姓的土地,而他们有不缴纳税赋,才落到这般田地。鞑子在攻破汉城之后,狠狠的杀了一批文武两班的官员,把他们的家产和土地都没收了,土地除了分给驻军和邦子以外,还分给了不少的无土平民,让他们自行屯田,收入的具体数字还不清楚,但是两百万石左右还是有的。”

岁入二十万石这个数字,这对于朝鲜这么一个千万人口级别,全国不下两百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国家而言,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要知道,同时代的明朝,一个中等的府也有十几二十几万石粮食的岁入,而且这还是在明朝那么奇葩的税收制度之下产生的。

事实上,根据日本人在壬辰战争时的计算显示,朝鲜的岁入应该是八百万到一千两百万石之间。这个数字,夸大是肯定的,但是和那个二十万石的差距也实在太大了。而这里面的差距,就来自于朝鲜的文武两班。